喜悦人生爱情挽回

首页 情感专家正文

给悲伤机会(给自己一个哀伤的机会)

admin 情感专家 2022-02-20 21:10:48 285 0 死者
  

第三阶段:逐渐恢复,内化逝者

在这个阶段,我们可能还会哭着怀念逝者,但很大程度上,我们已经恢复并逐渐适应了这种失落。为了继续生活,我们调整自己的行为,改变内心的期待,修正自己的定义。

琳达珀斯坦在诗《我失去你的那一夜》中描述了悲伤的艰难过程。她说,经历这些痛苦的阶段就像爬螺旋楼梯,就像截肢后学习爬楼梯。

只有把死者内化为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,我们才能最终结束哀伤过程,放下死者。的一个女孩说:“虽然她妈妈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,但我的心里充满了她。”

就像一个孩子,他不能离开他的母亲,除非他在心中建立一个永恒的母亲形象。同样,当所爱之人离去,我们把他保留在心里,让他成为我们内在自我的一部分。

这样,我们就会觉得他并没有走,而是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,永远不会逝去。

内化的一种方式是认同.比如,一个沉默内向的丈夫在幽默的妻子去世后变得活泼机智。通过让死者成为我们思考、感受和行动的一部分,我们可以让死者融入我们自己,这样死者就可以永远和我们在一起。

00-1010面对亲人的离世,有些人不流一滴泪,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,但他们依然无拘无束地处理着一切。然而,这往往是在欺骗自己,让自己相信自己做得很好。

亲人离开时,有相应的悲伤和痛苦是正常的情绪反应。如果为了避免痛苦,刻意地让自己不伤心,那么哀伤的过程就会出现阻碍和混乱。这样就会发展成慢性哀伤。

保罗比说:

这种慢性悲伤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表达。我们可能会感到紧张、易怒、迟钝、严肃、被迫微笑、沉默或过度饮酒。我们也可能遭受疾病的折磨,用身体上的痛苦代替精神上的痛苦。我们可能会觉得别人谈论死者或与死者有关的事情让人难以忍受。

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害怕,担心说话时眼泪会无休止地掉下来,担心有一天自己可能会精神崩溃,精神错乱,担心沉重的痛苦会压垮身边的人。有的人会在抽烟喝酒中麻痹自己,有的人会抑郁焦虑,有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濒临严重危机。

其实这些可能就是没有表达出来的悲伤。

没有表达出来的悲伤,对身体和精神健康都会造成极大伤害。刻意地回避哀伤或是抵御哀伤,悲伤不会自然消失,而是会在时间里逐渐发酵,让内心逐渐腐烂、破碎。

02 压抑的悲伤会在内心发酵腐烂

给自己一个哀伤的机会,把悲伤倾吐出来,是一个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方式。

莎士比亚:

用语言表达你的痛苦。无声的痛苦,

会压垮你的心;会撕裂你的心。

我奶奶去世的时候,我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学。我的父母没有告诉我祖母去世的消息,因为他们害怕我太累了,不能来回旅行。直到寒假回家,我才知道奶奶已经永远走了。

有一天去月经家,外婆一直和月经住在一起。我兴高采烈地快步走进奶奶的卧室,像往常一样大喊:“奶奶,奶奶。”房间里的旧雕花家具还在,但没有人回应。直到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我奶奶走了,我刚才忘记了。

我最后一次见到我奶奶是去年寒假。奶奶从我家回来,她拄着拐杖走在田野里的小路上,隆冬的寒风吹乱了她的头巾,露出了白发。这是我对祖母最后的记忆。

时隔多年,每当想起外婆,脑海里都会浮现这一幕。很想她,想起以前和她一起度过的温馨时光,忍不住哭了。

几年前的一天,我决定在心里和奶奶说再见。

在一段悲伤的音乐中,我回忆起和奶奶一起度过的时光,描述了脑海中已经定格的画面,然后把想对奶奶说的话写在纸上。我哭了很多,最后把画和纸都烧了。

从此,当我再次想起外婆时,我心中的悲伤越来越少,越来越温暖。

记得有个心理学老师说,公公去世后,丈夫很害怕。

于是,她想了一个办法,让丈夫把想对父亲说却没对死者牌位说的话倾诉出来。

从此,丈夫不再害怕。

在农村,有非常复杂的葬礼仪式。以前我只以为斯里兰卡的人已经去世了。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么多繁文缛节?后来我慢慢意识到,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习俗并没有那么简单,华而不实,可有可无,但它们的存在是有充分理由的。

盛大的告别仪式在心理上告诉活着的人,亲人已经离开,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。另外,

trong>这个仪式让在世的亲人有一个表达悲恸的机会,通过仪式象征性地为逝者排除去往天堂路途上的各种阻碍,安排好他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,让生者安心并放下,继续去过自己的生活。

近些年,农村有人过世还会花钱请专业的人来哭灵。亲人沉默不哭,陌生人却泪水奔流、哭天喊地,看起来觉得既滑稽又讽刺。可是,一件事物既然存在,就必定是有其原因的。

中国人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,爱也好,痛也罢,都说不出口。但是,那些陌生人的哭喊和悲恸正好替他们表达出了心中的感受,也说出了他们内心想对逝者所说的话。

我们的一生在不断地经历各种丧失。对丧失之痛,给自己一个宣泄的出口,给自己一个悲伤的机会,用一个完整的仪式与过去告别。疗愈内心的创伤,我们才能快乐、轻松地去生活。

--END--

本文系作者原创,未经许可不可转载。

作者介绍:我是零零,喜欢阅读、写作的心理咨询师,身体和灵魂总是想出去旅行,有一颗探索人性的好奇心,深深地去爱,真诚地去活。

版权声明

网站资料部分均来自于网络,如若涉及侵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核实后立刻删除!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