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悦人生爱情挽回

首页 成功案例正文

情感宣泄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动机(告诉我们艺术创作时灵感很重要)

admin 成功案例 2021-11-06 05:27:15 217 0 艺术

俗话说,愤怒出诗人。对绘画来说,又何尝不是这样。

如果说愤怒是一种力量,可以让文艺作品获得真实的情绪化表达目的,更加充满情感张力,那么,挪威画家爱德华·蒙克(1863年——1944年)就是善于用愤怒情绪建构画面主题的代表人物。

《桥上的少女》

在蒙克生活的时代,欧洲绘画已经逐渐脱离客观形象的描摹,偏向于把作者主观情绪凝结在画面中,用画面传达作者的悲苦情调,甚至整个时代的苦难意识,是当时画家所认可的艺术观。

蒙克这种重视内在情感而忽略外在形式的表达方式,让他在美术史占据了一席之地,因此,他被誉为表现主义先驱。

《绝望》

蒙克所有作品,都是在看透生命本色的前提下,试图通过绘画来阐述抽象的生命哲学,让这些抽象变成具象图式,来展现生命的悲苦,情感的愤怒,精神的焦虑,生老病死的无法逃避,道德的坠落,这些主题伴随了蒙克一生。

《呐喊》

无论在蒙克人物画还是风景画里,不容易看到阳光的东西,看不到人的微笑,他画中人物几乎都有一张因不幸而焦苦,因愤怒而扭曲,因不安而惊恐的脸。即使风景画,也是浓笔重彩,以冷色调为主,给人压抑沉闷的感受。

《生命之舞》

蒙克这些绘画特征,在我看来,主要源于三个因素。

其一,年轻时经历了不幸生活。

还是孩子时,蒙克就失去了爱他的母亲和姐姐,她们的死亡在他心理蒙上了阴影。

其二,蒙克受狄尔泰,伯格森,尼采等哲学大师的生命哲学观念影响很深。

《女人的三个阶段》

因此,他在绘画思想上,努力地接近这些哲人的观点。无论是他的代表作《呐喊》,《生命之舞》,《男人和女人》,《青春期》,还是其它作品,都有这个倾向。

其三,上世纪前半页相继发生了一战和二战两次世界大战,战争对人们家园的破坏和精神的创伤很大。

蒙克亲眼目堵了战争带来的破坏性,用绘画的形式控诉战争,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又成为他绘画的一个主题。




看到这个问题,我不禁想到了一位画家,他就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古斯塔夫·库尔贝。

我们说,每幅画作都是画家思想情绪的流露和表达。或欢喜,或悲伤,或愉悦,或愤懣,或舒畅,或压抑。而这些在库尔贝的作品中都得到了较好的诠释。

库尔贝(1819一1877)生活时代的法国正是资本主义经过原始积累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,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巨变,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贫富分化,各种思潮活跃,社会动荡不安。这个期间,还爆发了著名的“巴黎公社”运动。

库尔贝早期的绘画作品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。笔风雄厚洒脱,恣意狂放,甚至有些巴洛克艺术的风格。后来当他更多地接触到社会底层人们的劳动生活状况,心中充满了同情、郁闷和对现实的不满。他的画风也随着这种情绪发生了很大变化。库尔贝认为,画家不应该漠视现实而去表达一些空虚空洞的东西,更不应为了所谓的“艺术”而凭空想象,“无病呻吟”甚至自我陶醉,而应该以求实的态度和精神去创作。他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群,为此创作了一些极有现实意义的画作。《矿工》、《筛麦妇》等是这其中的代表作品。

库尔贝《矿工》

库尔《筛麦妇》


画家的思想情绪是丰富而且复杂的。库尔贝生活在当时充满矛盾的法国,他个人的命运也充满坎坷挫折,痛苦纠结甚至愤怒的情绪常常通过他的画作表现出来。包括他的很多自画像,既是一种自嘲,也是对当时社会的嘲讽。

库尔贝自画像

库尔贝通过真实的情绪表达,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期某些社会层面的缩影。

库尔贝,你好!向大师致敬!

库尔贝《库尔贝,你好!》




这个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正确的说法。不论是文学或者绘画艺术,都存在这样的问题。不论是孤独,或者说愤怒都是艺术灵感的源泉。至今为止,还没有一个花天酒地的,天天人间天上地日子的人成为伟大的艺术家。

南唐后主李煜,如果不是兵败被俘,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,怎么可能写出“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这样千古流传的名句。

在绘画艺术领域,自找悲伤经历的故事,高更是将这一状态发挥到极致的。他为了寻找艺术的自我,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,伤害了妻儿与朋友,来到一个孤岛上,与土著女子同居,他在不被世人理解、试图多次自杀,又多次被救起之后,在这里他完成了他最伟大的作品:《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是谁?我们往哪里去?》。

高更的代表作《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是谁?我们往哪里去?》

据说,在创作这幅作品时,高更因为贫病交迫和世俗否定让高更的精神濒临崩溃,为此曾经多次自杀。但在被救起来后,他又萌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,他认为这幅画是绝望的、遗嘱式的作品,也正是这幅作品让高更登上了艺术巅峰。

除了高更,与高更作为好基友在巴黎生活过两个月的梵高,更是将孤独进行到死。梵高就是在知音难觅的孤独情境中,与高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,结果就割耳自残,住进精神病院,并在狂乱而绝望的最后两年中,创作出惊世骇俗的伟大作品。

梵高《耳朵绑着绷带的自画像》

梵高作品《悲伤》

之后,梵高饮弹自杀,那个与他一起生活了两个月的高更,去了塔希提岛,寻找新的孤独与悲伤去了。




个人以为,为了进入某种创作状态,静下心来是必要的,但不至于寻求悲伤的情绪,那不成了为赋新诗强说愁么?




主动去体验是没多少效果吧,也是没有意义的,我觉得还是自然点好吧。

因为主动去为之,你的心里已经做好了承受的思想准备,那么去体验的时候,有力一定的“免疫力”能力了,也显得不那么真切和真实了。

艺术家也不可能什么都要去经历,也没必要去经历,完全可以通过采访、观察、思考等,照样能够提高艺术修养的。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,艺术家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宝贵。

武侠小说家自己都不会武功,也没有去“江湖”混过,不是一样能写出经典的优秀的武侠小说的吗?改编成电影电视剧,大家耳熟能详,妇孺皆知,甚至被许多人痴迷,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家比比皆是。

所以没必要主动寻找悲伤情绪,或者更刺激的感觉吧,但是主动观察了解思考采访等等还是必要的。




艺术工作者为创作主动寻求悲伤等情绪是有原因的,我就简单直接的说明一下,

原因一;艺术创作来自于精神思想深度的发挥,聚精会神的想象与思考,艺术区别于生活,艺术更显得与众不同,艺术创作是极少数的一群人依靠潜意识、意境在创作,自然而然精神层面上升到一个内心孤独的空间,所谓“越孤独思考越有灵感”,

原因二;我们在欣赏电影电视、音乐、舞台剧等艺术作品时,都会发现电影中的剧情,歌曲的旋律带些伤感的画面及味道,这是艺术创作者为了让艺术作品与艺欣赏者内心感情产生共鸣,如同真实的一样,就好比,每一场演唱会上,歌手总会演绎几首伤感的情歌一样,容易与观众走心,而让演唱会更有意义价值,








我觉得不会,艺术来源于生活,我一直信奉“真,善,美”的创作原则,无论从形式到内容,只有这样的作品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文艺工作圈里虽然流行着“悲愤出诗人,苦难出作家”这样的话,但前提是真正经历了悲伤苦难的生活而产生出来的情绪。这样的生活经历产生出来的能量是无穷大的,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有无穷的潜力。另外我相信文艺工作者也不想让自己经历这么多苦难悲伤的生活。从纯粹的作品角度来讲,只要是真情流露出来的作品都会是好作品。所以不存在主动寻求悲伤情绪的说法,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?




为什么要主动寻求悲伤等情绪呢?再说主动求来的,总是有刻意的情感成分在其中,自然而然地将情感本真流露出来就好。



艺术是很多元化的,假如生活愉悦,就用艺术来表达快乐的情绪;如果心情烦恼,就尽管用艺术来表达忧伤的感情。只要是发自内心,不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,用真情实感来创作艺术作品,争取做到先感动自己,才有可能打动别人。

艺术的本质贵在“真”,而“真”不是求来的,是人本性的自然释放。艺术工作者的生活体验千差万别,对生活的感悟也有所不同。虽然说“忧伤”是艺术所追求的高级格调,但是,这种情感也是来自于对生活的切身体验,只有经历过刻骨铭心,才会刺痛自己真实的内心,从而创作出具有情感温度的艺术作品。




说句实在话,只要是真正热爱艺术的人,内心都有一份坚定的执着和信念。而在执着追求艺术的道路上,其实你都不用刻意去求悲伤等情绪,这些情绪就像是艺术的携带者,自然就被吸引来了。



搞艺术,就要单纯,越单纯越接近艺术的本质,而只有真诚的艺术作品,才能打动人心,才会成为永恒的不朽经典。




艺术来源于生活,是由感而发的,可以寻找启发,不是刻意营造情绪,刻意填充是不完美的,是有缺陷的~




有时会主动营造.守护一种孤独情境

艺术工作者为创作是否会主动寻求悲伤等情绪?

版权声明

网站资料部分均来自于网络,如若涉及侵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核实后立刻删除!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